Blogger

Translate This Blog

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

諸聖節 Hallowmas,萬聖夜 Halloween






每年11月1日,天主教傳統,為「諸聖節」(另譯為「萬聖節」),All Saints's Day,紀念諸天聖人聖女。天主教有「成聖」的教導,基督教朋友則反對之,這是神學問題,非三言兩語可說清。

那麼,萬聖節,又作何解呢?
是否人云亦云,人扮鬼,我也扮鬼?

先從 Christmas 和 Hallowmas 兩字入手吧。

Christmas意思為何呢?
「Christ」,即「基督」,預言中的「默西亞」(基督教譯「彌塞亞」)。
「Mas」,有節日、慶祝意思,因此聖誕節,慶祝基督降生,就是「Christmas」。
聖誕的前一夜,就是「Christmas Eve」。

Hallowmas意思也為何呢?
「諸聖節」,All Saints's Day,詞源也類同。
「聖」,除了「Saint」一字外,也以「Holy」一詞演變,古文採用「Hallow」一字,表示「聖」。所以「諸聖節」也有稱 「All Hallows's Day」、「Hallowmas」,聖人之慶節也。

人性軟弱,乃眾多宗教觀所持論調。可是人,也富光輝滿全一面。人性,墮落於軟弱,抑或成就於光輝,當立古今無數文學及哲學探討之主題。戰勝人性弱點,穩立於塵世挑戰,經歷種種考驗,煉淨(Purify)自己,亡故時達潔淨境界,這是信徒追尋永福的應有態度。聖人,見證人能戰勝自我,戰勝軟弱,戰勝心魔,是故「諸聖節」慶典,激勵著信徒,朝成聖進發。

那,慶祝「諸聖節」的前一夜,就是「All Hallow Eve」了。


不過,古英國塞爾特人Celts相信,魔鬼望人墮落,嘲笑世人成聖,憎恨上主救恩,是夜群魔亂舞,靈魂遊走於人間,大肆搗亂,猶似中國的「鬼門關」大開。

不知由誰人發起,Celts竟以魔制魔,自己扮起魔鬼來,實行以鬼嚇鬼,這招除了東洋日本人懂之外,原來英國人也會。誰料扮鬼扮馬,愈噁心邪惡,愈叫威風,兼且處處唬人。被嚇者反擊,變成人人互嚇,最後大伙兒驚得開心,嚇得過癮。



寧靜的「萬聖夜」,慘變「嘩鬼之夜」。




玩「萬聖夜」,美國最出位,連小朋友也扮鬼扮馬,到處扣門索糖,如無收獲,便會詛咒和搗亂,是夜家家戶戶,定當準備糖果,跟小孩子玩遊戲,為之「Trick-or-Treat」。

年輕人,Halloween,當然大開派對,扮死人殭屍,女的穿得性感異常,盡顯魔鬼身材。男女挽頸貼胸,股胯相磨,大跳熱身辣舞,擁抱在酒香和狂歡之中。更激進的,當然不用說,顛三倒四,搞得一片狼藉。當真是群魔交歡,可觀可觀。寧靜安祥的「All Hallow Eve」萬聖夜,本來提醒世人努力成聖,卻變成喧嘩嘈雜,祟拜魔鬼的「鬼節」。



All Hallow Eve」的縮寫,就是今天的「Halloween」了。


大家說Halloween是「萬聖節」,本義是慶祝聖人,紀念天主的節日,世界卻搞得是群魔嘲弄諸聖/萬聖的節日。即使如此,香港還是錯譯「萬聖節」,實際是「萬聖夜」才對。「萬聖節」(諸聖節),是翌日,教會的慶典。

五六年前,香港只有少數西方人過Halloween,中國人「不懂」玩。這幾年,經海洋公園大力推廣,大家都「懂」了Halloween。這都「歸功」於盛智文,他是搞節目能手,港府如找他當官,定然帶旺旅遊業。現在香港各處商場,已經有Halloween的活動,最開心,莫過於玩具製造商,多了一流生財之渠道。


「萬聖夜」,人們除了扮魔鬼以外,還有各式各樣的鬼:巫師、巫婆、殭屍、吸血鬼、死靈、食屍鬼、骷髏、惡魔、木乃伊,人們綜合無數文化的鬼怪,玩得好不高興。現在中國殭屍也上榜了,走來走去,令人毛骨悚然,但卻也十分好玩過癮。

作為基督徒,當立穩陣腳,當作看鬼片也好,觀察文化也行,走走無防,可是,最低限度,對Halloween,嘲諷天主的節日本源,卻不能不知。

當心掉下嘲笑自己信仰的陷阱,慎之慎之。





.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Stat Counter


View My Stats

搜尋此網誌